原標題:紅薯粉條變“金條”——河南貧困鄉“撈”出致富路

記者日前在河南省輝縣市的省級貧困鄉張村鄉採訪時瞭解到,全鄉目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78戶1067人。這裡丘陵居多,十年九旱,但土質卻是特有的石灰巖紅粘土,非常適宜紅薯生長。如何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?張村鄉鄉長趙愛民說,發展粉條經濟。

80後王孝義2013年底返鄉創業台中月子中心推薦。正是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萌發瞭建立台中產後月子中心合作社,發展紅薯產業,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想法。

趙愛民表示,下一步,政府主要發揮引導作用,借助市場化運作手段,以定銷農業的模式,由合作社走向市場去簽訂單,再決定全鄉紅薯的種植面積。

張村鄉村民劉廣思2015年因病致台中高級月子中心貧。“我現在的身體雖然不能幹瞭,但把地交給合作社,有合作社來幫助我致富,等我以後的身體恢復瞭,再多種些紅薯做紅薯粉條,確實是條好門路。”

“前年冬天,我發現鄉親們手工制作的紅薯粉條難銷售,便在同學微信群裡一吆喝,大傢一起眾籌,按每斤8塊錢的價格收瞭紅薯粉條2萬餘斤,包裝後通過淘寶電商等渠道銷售,除去包裝費等成本,大傢還額外賺瞭4萬多塊錢。”張村鄉尚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王孝義說。

“紅薯湯,紅薯饃,離瞭紅薯不能活”。紅薯是農傢的重要食材,在我國北方農村,吃不完的制成澱粉,蒸饅頭、撈粉條。如今,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農傢特色食品走向城市餐桌,紅薯粉條搖身變“金條”。

目前,張村鄉正在積極探索“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由合作社引導農戶台中月子中心介紹大面積種植紅薯,優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社員,並與他們簽訂勞動合同。按照協議規定,合作社不僅要對農戶提供統一供苗、統一技術指導等服務,還要負責拓寬紅薯粉條銷路,解決銷售難的問題。

趙愛民說,鄉裡紅薯平均畝產能達到5000斤,5000斤的紅薯能產1000斤的澱粉,撈制成粉條900斤,按照每斤10塊錢的市場價,一畝地的毛利潤能達到9000塊錢。刨去化肥、農藥等成本,農戶每畝地年淨收入能達到5000塊錢。

近日,極具鄉土風情的“第二屆中國·太行紅薯粉條文化節”在張村鄉舉行。揉面、拍瓢、漏粉、出鍋、清洗、晾曬……傳統純手工紅薯粉條加工技藝亮相鄉廣場,也豐富和提高瞭人們的文化多樣性體驗。

“除瞭紅薯粉條現代化生產線,合作社還引進瞭全自動酸辣粉生產線進行深加工,發展產業鏈。”王孝義說,隨著合作社生產車間投入使用,以後農戶撈制手工粉條也要到封閉車間裡進行,保証手工制作食品的衛生安全。

紅薯粉條變“金條”——河南貧困鄉“撈”出致富路

除瞭紅薯粉條,小米、香菇、柿子等太行山特色農副產品也將成為張村鄉的名片,一條適合張村發展的脫貧攻堅致富路正在形成。

台中月子中心收費
arrow
arrow

    gao486mc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